《2001太空漫游》(2001:A Space Odyssey)是由斯坦利·库布里克指导,根据科幻小说家亚瑟·克拉克小说改编的美国科幻电影,它于1968年上映,被誉为“现代科幻电影技术的里程碑”。
这部诞生了接近60年的电影是如何获得如此高的评价的,又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个问题的解答,就不得不与电影当中所蕴含的哲学与艺术联系在一起。接下来我将从两段配乐入手简单说明这部电影的过人之处,同样也是我自己对于艺术美的一些理解。
在《2001太空漫游》中选用了两首配乐:《蓝色多瑙河》与《查拉图腾斯拉如是说》。前者是被誉为“圆舞曲之王”的小约翰·施特劳斯的作品,导演将它运用在了太空中飞行器协调,稳定运行的画面中,表现出了太空宁静,协调的美感,圆筒形的飞行器在画面中滚动,如同一名翩翩起舞的舞者,让太空旅行变得如此优雅高贵。这与在他之前的伯纳德·赫曼等著名电影配乐家的风格截然不同,失去了暴躁属性的配乐很显然深深地影响了后世对于太空的观点与看法,当我们回顾后续的科技电影,不难发现类似的“痕迹”。
如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经典电影《星际穿越》中对于在太空中的画面就使用了类似沉寂而优雅的配乐,而在黑洞穿越的部分则使用了较为剧烈的《Confield Chase》,这显然是对《2001太空漫游》中对于太空的观点进行了继承与发展,因为黑洞理论的提出(1974年)带给了人们新的认知——宇宙也有其暴怒与剧烈的一面,这才导致了《星际穿越》中的两种风格的配乐的诞生。
而《查拉图腾斯拉如是说》(序曲1-21小节)则带给了电影另一种美感。第一次出现是在动物尸骨面前的猿猴受到了黑色石碑的启发,尝试抓起骨头猛烈敲击,以此作为武器和工具。
第二次则是在大卫·鲍曼在坠落木星之后老去。在虚构的空间内,黑色石碑将他变成了一个发光外壳中的胎儿。他凝视着宇宙,作为一个崭新的生命,他已经超越了人类,进化到了下一个阶段,或许是“神”,又或许是其他能力更为强大的生物。
为什么会选择这首配乐?我想与其名字《查拉图腾斯拉如是说》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知道《查拉图腾斯拉如是说》是尼采的集大成之作,而尼采提出的“超人”理论与影片中导演试图传达的进化思想——从猿到人再到超越人类的生命形式是不谋而合的。短短的数十秒展现出了磅礴的气势,一方面烘托出了进化的伟大,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宇宙进化的不可阻挡。
重新回顾这这部划时代的电影,我们可以从中发掘出那个年代中前卫先进的元素,其充满美感的电影配乐更是深刻影响了我们当代对于电影,科技,美学的看法。他突破性的音乐选择带给人们审美上的享受是人类重要的财富之一,尽管已经过去了将近60年,其中的哲学与美学元素依然为人们津津乐道。
我一直有的一个疑惑就是人们对于宇宙和科技的审美是如何形成的。在这部电影以及之后发展出来的科幻电影中,我想我得到了解答——审美也是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入而变化发展的,从最开始的狂野暴躁,到宁静深远,再到两者兼备。因此,我想我们也应该乐于接受新的美学观点,尝试感受其中的美,使当代美学继续发展前行。
参考文献
[1]唐博韬.幻想与现实:库布里克在《2001:太空漫游》中的音乐构思[J].电影评介,2020,(09):34-39.
[1]杜乡.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的配乐分析[J].电影文学,2007,(17):105-106.